发布文章
我的帖子
我的空间
立即登录
没有账号?
马上注册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网站导航
分类导航一
学校概况 / 校园动态
教学园地 / 德育之窗
学校概况 >
学校介绍
|
学校文化
|
学校大事记
校园风貌
|
规章制度
|
教师风采
校园动态 >
通知公告
|
政务公开
教学园地 >
教学信息
|
专家引领
|
心得体会
教学设计
|
师资培训
|
课题研究
学科教学
|
教师文章
德育之窗 >
德育活动
|
班级动态
|
升旗仪式
星星火炬
|
家校联系
|
班主任工作
安全自护
|
卫生保健
|
文体活动
分类导航二
学生园地 / 书海泛舟
心灵家园 / 党建天地
学生园地 >
学生作品
|
精彩作文
|
文明少年
学校法宝
书海泛舟 >
图书推荐
|
读书心得
|
书香动态
心灵家园 >
心理活动
|
案例分析
|
教学设计
党建天地 >
书记讲党课
|
党支部建设
岗二学区
石岗二校/赵二街校区
柏林庄学校
/兴华小学
学区制 >
文件通知
|
学区活动
学区论坛 >
学区教研
论坛
岗二论坛:
网络教研/德育研讨
学区论坛:
学区教研
网络教研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音乐
|
体育
美术
|
科学
|
其他
|
班主任工作
案例分析
|
例会分享
|
管理研讨
学区教研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音乐
|
体育
美术
|
科学
|
其他
首页
Home
论坛
BBS
日志
Blog
校内外
Xnw
石家庄市石岗大街第二小学
»
论坛
›
学科教学
›
音乐
›
教育著作“旧书新读”的读书心得
返回列表
查看:
99
|
回复:
3
教育著作“旧书新读”的读书心得
[复制链接]
王璟
王璟
当前离线
积分
390
28
主题
75
帖子
390
积分
学校教师
积分
390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19-11-20 09: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古人云:开卷有益。读书能让延绵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 ,能让我们的身后耸立起人类文化的巨石,能让几千年来积淀的智慧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汩汩流淌。在那浩如烟渺的书海中,毫无疑问,经过历史黄沙的荡涤仍余香悠远的经典之作是当之无愧的。
在经典中的教育板块,有着数不胜数的经典著作值得我们反复研读,它发人深思,引导我们前行,带我们更好地成长,让我们更好的完善自己。所以我要教育著作“旧书新读”,尝试着把自己研读教育著作的思维火花记录下来,在今后教育工作中活学活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王璟
王璟
当前离线
积分
390
28
主题
75
帖子
390
积分
学校教师
积分
390
收听TA
发消息
楼主
|
发表于 2019-11-20 09: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读《静悄悄的革命》的读书心得
再次研读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的读书心得。我依然会被在书中佐藤学教授用朴实的文字叙述的许多观点和教育案例,深深震撼、发人深省,我感触良多,现总结如下:。
一、 “手势”教学。
佐藤学教授在参观多所学校时,没有哪次看不到“手势”教学,佐藤学教授提出观点:“手势”在操作上制约着孩子,被强迫使用“手势”的孩子割舍了思考、情感的多义性、复合性,发言时被强制地将自己内心产生的情感和思想分成“赞成”、“反对”、“提问”三部分。因为只能赞成或反对,所以一开始就把那种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意见排除在外了。而在教学中价值最高的也许恰恰是这种模糊的多义的意见。看了这样的观点使我们也联想到自己的课堂,也是如此,当提问时老师关注最多的就是举手的孩子,往往忽略了不举手的孩子,当回答问题不响亮时,我们会对孩子有“声音再大一点”“再完整一点”这样的要求,可能每堂课都少不了这样的词汇,而不举手的孩子往往会给他们贴一个“发言不积极”“不善于思考”这样的标签,佐藤学教授认为面对这些不举手、不确定回答的孩子我们老师更要尊重这些模糊的多义的意见,能够建立起教室里对个性多样性的意识,从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个人的认识达到更加丰富、深刻地程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允许孩子发言模糊一点,允许进度慢一点,在组织、引出孩子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孩子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二、润泽的教室
润泽的教室,这个形容教室的词,让我新鲜不已,有想对它深入了解的极度渴望。思及润泽,我觉得它给人以清新、温暖、和谐之感,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描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奏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地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的、无拘无束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看到这里让我感受到:教室是润泽的,那一定是让人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老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则如沐春风,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让人不禁心之向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室呆久了,那无论是肌肤还是心灵,都是水灵灵的,享受的,因对方而收获着,都滋滋润润地生长着。可谓教育者和学生的天堂,人们一直以来追求的理想课堂。
三、学会倾听
佐藤学在书中明确指出:善于学习的孩子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正确、精彩与否,还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所传递出来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而孩子倾听,则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
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自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做到能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的确如此,倾听像一面镜子,镜里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总之,《静悄悄地革命》一书发人深思,很有借鉴意义,但要结合中国的国情。书中一个个案例就如同让我看到了自己,让我进一步看清哪些应该做的、可能做的和必须做的事情,对于我们的老师来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胸怀一颗尊重儿童的心,多一点坚定,多一点信心,多一点实践,多一点思考,从我做起,积极地投入到这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王璟
王璟
当前离线
积分
390
28
主题
75
帖子
390
积分
学校教师
积分
390
收听TA
发消息
楼主
|
发表于 2019-11-25 15:4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读《教室里的正面管教》的读书心得
通过反复研读《教室里的正面管教》,我收获颇丰。在面对班级里对班级和学校的事情不积极,既不愿意听老师的话,也不肯与同学之间相互关心帮助的学生们时,如果我作为他们的班主任老师,我不仅要和善而坚定,对这些学生们多鼓励,为他们多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树立自信心,还在班级里,有意经常性地培养学生们一起解决问题,学习相互尊重、合作和协作,让他们能体验到自己力量的积极运用,久而久之,在潜移默化之中,让他们越来越体会到在班级里对班级和学校的事情采用积极的态度,愿意听从老师的话,与同学之间相互关心帮助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鲁道夫·德雷克斯说:“由民主造成的弊端,没有不能被更多的民主来解决的。”正面管教就是强调在教室中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情境,专注于解决教室乃至学校里发生的种种问题。通常我们在发现问题后,会第一时间找到“罪魁祸首”,先将其一顿“痛批”,最后才会想“收拾残局”,在无意间,我们潜意识里默认了“要让孩子做得更好,首先要让他们感觉更糟”,殊不知“人在感觉更好时,才能做得更好。”对孩子少一些责备,多一些鼓励,想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让他们明白:“我们不寻求责备,我们寻求解决方案”,孩子们就会更有自信,对这种鼓励过程会更加兴奋。
孩子是随时随地都在发展和变化的社会人,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和信念,都需要实现自我的价值。对待孩子的方式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批评和奖励,我们应该在让孩子形成良好自我价值感的基础上,培养孩子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和信赖。我们要做的不是“赢了”孩子,而是“赢得”孩子,得到孩子心甘情愿的配合。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应该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并知道自己要如何去做的人。作者告诉我们其实想要赢得学生的合作并非难事,只需要经过四个步骤:
1.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4.让孩子关注解决问题。
正如学生们需要培训和练习掌握知识一样,他们也需要训练和练习才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告诉学生们,他们以后的职责将会是寻找不包含惩罚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采用开班会的方式,群策群力,想出解决问题的最合理的办法。如果学生与同伴发生了矛盾,帮助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首先忽视出现的问题,走开要比留下来对抗、打架或争吵需要更大的勇气,或做其他的事情,找另一个游戏或活动,在离开足够长的时间,以便有一个冷静期,然后以尊重的方式把问题谈开,告诉对方你的感受,让他或她知道你不喜欢刚才发生的事情,倾听对方说他或她的感受,以及他或她不喜欢哪一点,说说你认为自己在这个问题中的责任,告诉对方,你愿意采取哪些不同的做法,最后达成一个双方同意的解决方案,如制定出一个分享或轮流的计划,想出如何弥补,如何修复造成的损失,如果你们没有办法一起解决问题,就要寻求帮助,把问题放到班会议程上,与父母、老师或朋友讨论这个问题。有了这一整套的解决方案,学生们在遇到问题时就不再会手足无措,等待老师的责骂,而老师则要“放权”,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不再“包办”,只需说一句“我相信你们能够解决好这个问题”即可。
当然,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不可能一下子就会,在不断地实践中,老师和学生才会慢慢习惯,习惯这种全新的相处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王璟
王璟
当前离线
积分
390
28
主题
75
帖子
390
积分
学校教师
积分
390
收听TA
发消息
楼主
|
发表于 2019-11-26 17: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读《给音乐教师的建设》有感
暑假,我买了王艳芳老师的《给音乐教师的建议》,竟有些爱不释手,停不下来的感觉。
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有:
1、书中没有教育理论等大道理的枯燥乏味的、泛泛的罗列,都是课堂小事的感悟堆积。书中很多实际例子都是我们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再现,我读着、读着就如同身临其境,仿佛回到了自己的课堂那般亲切自然。感受着她的着眼细致,细致到会像语文老师而一样咬文嚼字。为了一句佤族语言"江三木啰"的确切含义,她经历了自功教材、资料查阅、同行研讨、网友求助,硬是把一句我们从不当回事的自认为是表现情感的结束语来龙去脉分析地透彻十足。长见识的同时,不得不佩服她求真务实的钻研劲儿。细微之处见真知,同样是一直战斗在教学一线的老师,自己还在满足于对教材的宏观把握了解上,尚不知细小之处的挖掘有这么多的美妙与玄机,品读着她的文字真是让我总有"别有洞天"之感慨。
她的课堂中,我看到不是一节节按教材计划要求"精彩"的优秀公开课例,我看到的是老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突破教材的智慧。这不仅需要教师扎实的专业功底,对学段教材的透彻了解,更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热爱生活的眼睛。她在设计欣赏课《月亮的歌》时,完全没有受到传统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束缚,而是以声情并茂的配乐小诗开场将学生引入梦境般的童话世界,再分别聆听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器乐表现"月亮"题材的作品。有祈福、有哀怨、有祝祷、有赞颂、有写实、有想象、有甜蜜、有惆怅……她与孩子们沉浸在这风格情绪各异的音乐作品中,感受着同一题材作品所带来多样的美好与震撼。这些作品中有孩子们所熟悉的动画片插曲,聆听时他们随之歌唱;有节奏感极强的舞蹈性音乐,会使他们自发性地简单律动;所有这些最终定格在了伴着中国航天神州十号发射成功的《中国梦》的旋律之中,满载着祝福与梦想孩子们陷入了久久的思索与满足。这不是为了公开展示的评优课,但这是一节深入心灵的启迪课。我想没有一个孩子不被其吸引,不为其所动,不若有所思。这正是我想要的。公开课从某种程度上是做给人看的,而这却是实实在在走心的。
2、书中字里行间流淌着的爱与幸福。实例中对孩子们亲切的称呼,像妈妈呼唤孩子那样亲昵。思考问题的角度完全不是单纯站在一个音乐教师的层面上,而是本着如何启迪心灵,带去体验,升华情感这个目的去设计的。一个音乐教师,没有因为自己隶属于小三门的无奈,自己应该重视自己、认定自己、要求自己、成就自己,从而获得教师、学生、家长们的认可和尊重。今后,我觉得我更应多关注内心、关注本体,找到自己的热爱,才能不断感受到那份幸福。
我不禁回忆自己课堂的点点滴滴,发现不是没有触动,有时我也会为自己偶尔闪现的小智慧而惊喜,会为师生间产生的情感共鸣而感动,但是得以记录保存下来的真是少之又少,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忘去。在教学中,我不断尝试创新,灵活组合分配,因地、因时制宜使用教材,不断开动脑筋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这给了我许多灵感,那将会使课堂创意而又生动。同一题材的作品融汇组合,利用多媒体多元展现,是我给自己近期的尝试实验目标,我希望能更好的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好的多媒体资源、课程所需资源,服务学生,成就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链接:
新华教育网
新华教育OA
河北省学籍系统
Copyright 2010-2018 © 石家庄市石岗大街第二小学
地址:石家庄市联盟东路148号
(
冀ICP备15001741号-1
)
GMT+8, 2019-12-7 02:5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