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抄袭”的最高境界
抄袭别人的东西历来是被人所不齿的,但是在诗词界,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数不胜数,以两位诗词大家来说。
宋代女词人中的明星李清照,她是婉约词派代表,作为“千古第一才女”,才华满腹,嫁了一个如意郎君赵明诚,夫妻两个琴瑟和谐,志同道合,新婚小别,李清照抒发相思之情,写下一首广为人知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细细品味这首柔情缱绻的小词,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词的最后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堪称经典,千古传诵,可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词是“抄”的范仲淹的句子。
清代文学家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写道:然易安亦从范希文(即范仲淹)“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脱胎,李特工耳。原来李清照化用了范仲淹“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而写出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下心头”。
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相对于范句,李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平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所以历来人们称赞这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赞叹李清照的高超才华,而范仲淹的这句诗却总是被遗忘。(也有认为化用的是贺铸的“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
再比如,三国著名人物曹操的一首《短歌行》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完全体现了曹丞相求贤若渴的心情。在此诗中,曹操一口气“抄”了《诗经》中的两首名篇。 头一句出自名篇《郑风·子衿》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下一句出自《小雅·鹿鸣》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中,原创只有一句。曹操是一代枭雄,大家都知道,这“抄袭”的比原创知名度要高很多,当然不容置疑。
看来,借鉴、化用前人的文辞,无论是诗句、思路、创意,只要用得好,一样也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李清照、曹操就是最好的例子。
( 冀ICP备15001741号-1 )
GMT+8, 2019-12-8 06:10